更新时间:2012-05-11
杨廷和(1459~1529)字介夫,号石斋,汉族,四川新都人,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,文学家杨慎之父。历仕宪宗、孝宗、武宗、世宗四朝,为武宗、世宗两朝宰辅。明宪宗成化十四年(1478)殿试居第三甲,赐同进士出身。弘治二年(489)进修撰,参修《宪宗实录》和《会典》,擢左春坊大学士。正德二年(1507)初由詹事人东阁,专典诰赦,因与宦党相抗,得罪司礼监大太监刘瑾,改官南京户部尚书;不久因修书功成召还,授文渊阁大学士参理机务,迁吏部尚书,及至刘瑾伏诛,于正德七年(1512)进谨身殿大学士;继李东阳出任首辅。
武宗君临天下伊始,即重用自己东宫时旧竖刘瑾。武宗怠于政事,刘瑾得以乘机擅权。当时内外章奏,都要先具红揭投瑾,人称”站皇帝”。东厂、西厂掌印太监,皆其私党;又设内行厂,”躬自领之,军国大柄,尽归其手”。更有一些无耻官僚,如焦芳、张彩之流,附炎趋势,卖身投靠。一般文武大臣,也不敢与之向抗,”见刘瑾而跪者十之八”,其权势可谓炙手可热。正德五年,刘瑾伏诛。武宗又宠幸江彬、钱宁、许泰等佞幸小人,赐以国姓,收为义子,出入豹房同卧起,游猎巡幸无时日。”武宗之昏狂无道,方古齐东昏、隋炀帝之流,并无逊色”。在他的统治下,朝政日非,内忧迭起,外患频仍,社会矛盾十分尖锐。刘六、刘七起于河北,蓝廷瑞、鄢本恕起于四川,农民起义连绵不断;安化王寊鐇反于宁夏,宁王宸濠反于江西,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因武宗失德而更加尖锐。蒙古贵族也乘机连年侵扰。大明天下危在旦夕。
杨廷和身为当朝宰辅多次谏言不得采纳,好在武宗虽然顽劣但是也有优点善于用人,知晓杨廷和之才朝中大小事物尽数交与其打理,自己也好图个安乐。刘瑾多次在武宗面前说杨廷和的坏话,武宗一笑而过。
杨廷和忠于职守、勤于政事,安化王之乱声势浩大,朝廷兵力无法阻挡,杨廷和拟草诏请边将王守义相助,并以离间之计使得安化王将帅离心,最后被王守义所率领边军攻破,安化王被诛杀,农民刘六、刘七起义作乱,杨廷和建言献策镇压这次起义,刘瑾专权势力遍布朝野,杨廷和势单力薄只能委曲求全任由其妄为,最终刘瑾无法无天一个太监公然坐起皇帝梦,武宗也是有所耳闻,最终刘瑾被诛,至于是太监内乱还是武宗会意不得考证,最主要得是国家得以安定。
今武宗突然驾崩,国不可一日无君,策立新君之事便是十分重要,如果搞得不好,就会发生内乱,尤其是在武宗皇帝无嗣孝宗皇帝无其他皇子的情况下,弄不好各地藩王都要趁机造反,以武力逼宫谋取皇位。
皇太后亲下旨意命朝中大臣商议尽快决策天子所当立者。首辅大臣杨廷和引《皇明祖训》”兄终弟及”为据,弘治皇帝因为一生只爱一个女人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