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以没有职事官,但只要有散官,那就是官。
散官,又被叫做本品。
散官几等,此官享受的各种待遇就是几等。
按照莘迩的理解,散官,就是他前世的乡科级、县处级、厅局级、高官等这些名衔。
至於尚未出现的勋官,莘迩对之自是不知,但不知道,不妨碍他创造一套与之近似的体系。他创造的这套体系,所依之蓝本,当然便是他前世的军衔制度。
军衔此词,不好用於当下,在与羊髦、黄荣等讨论过后,倒与那发明勋官的人“不谋而合”,也将之名为了“勋官”。——毕竟勋者,功勋,用以授给将士的品级,没比这个更贴切的了。
这次武举,即是勋官制度的初次运用。
却是说了,为何不直接拿散官制度来用?
如上所述,散官制度的出现是为了保证士族官僚的特权。可以预见到,此次参加武举的考生,必是几无,或干脆说无有出自门阀大姓的,拿散官来任命他们,一定会激起士族官员的不满。
故此,莘迩索性另起炉灶,搞出了勋官,以避免士族的反对。
后世的勋官,通常有十余等,名号或从都督到上柱国,或从骑尉、都尉到上柱国,莘迩对此自亦是不知,但他依照前世的尉、校、将等级设定出的勋官层级,却是与之相类。
计有三大级,对应尉、校、将;十二等,对应少、中、上、大四层。
十二个层次,最低的视为从八品,最高的视为正三品。
这个“正”、“从”之分,也是莘迩搞的“发明”。时下官品,还没有正、从之别。为了能够对应上十二个勋官的层级,莘迩上书朝中,奏议在勋官中行使此制。
此次武举的考生,按其成绩,划为“超”、“甲”、“乙”、“丙”、“丁”五等。
甲乙丙丁四等,皆授尉官,丁等从八品,丙等八品,以此类推,超等授校官,从六品。
虽非散官,也没有职事官,而且为了进一步地缓和士族官僚的抵触,整体比较之,勋官的官品待遇亦不及散官、职事官的待遇,稍微低贱,但再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